最美四川双飞8日游
钜惠厦门双飞8日游
完美江南南京.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双水乡乌镇.西塘双飞7日游
钜惠云南9日游
印象张家界双飞7日游
五台山·游客香客膜拜的菩萨顶
内容介绍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 在五台山,有一个地方, 是香客敬香必拜的圣地, 是游客观光必游的地方。 那就是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台怀镇中心地,位于显通寺北侧的鹫峰上。 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 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 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 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起名叫菩萨顶,亦称文殊寺。 该寺原为青庙,初建于北魏,到清朝顺治年间,经过扩大重修改为黄庙,由喇嘛主持。 寺院规模宏大,殿堂房舍均为清代重建。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也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 由于它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又把它叫做喇嘛宫。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 据史料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圣,露出了真容,便将寺名改为真容院。北宋时重修,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 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重修菩萨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 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自此,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 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菩萨顶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 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 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 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 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 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 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 这些,都是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 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 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 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 五台山 (31) 五台山 (34) 五台山 (35) 五台山 (36) 五台山 (37) 五台山 (38) 五台山 (39) 五台山 (40) 五台山 (42)副本 五台山 (43) 五台山 (44) 五台山 (46) 五台山 (47) 五台山 (50) 五台山 (51) 五台山 (52) 五台山 (53) 五台山 (54) 五台山 (55) 五台山 (56) 五台山 (60)

©新疆中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号:L-XB-100013

ICP备案号:新ICP备19001292号-4

新公网安备 6501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