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礼”之规泉港婚姻礼俗大观 |
内容介绍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礼仪不但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而且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婚姻礼仪,有“六礼”之规。六礼即纳采(求婚)、问名(问女姓名)、纳吉(定婚)、纳征(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礼仪不但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而且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婚姻礼仪,有“六礼”之规。六礼即纳采(求婚)、问名(问女姓名)、纳吉(定婚)、纳征(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六礼定下了婚姻基本程序,虽然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但仍为历代参照遵行。泉港现代民间,虽然不是咬文嚼字地行六礼,但从实际活动看,六礼内容都已包含其中。
说 亲
封建社会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有儿女年及冠筓,提亲的人就上门来了。旧时有专司撮合婚事的媒人,专替求亲人家上门撮合,泉港的情况也是如此。传统的所谓“明媒正娶”的“媒”,当然也有至亲的人临时担任的,但往往指的就是专业媒人,这种从业者多为中老年妇女,泉港人称之为“媒人婆”。现时虽兴自由恋爱,但农村仍有媒人活动的空间,大多为媒人先介绍,双方初步认为合适再恋爱,倒也成就了不少美满姻缘。
近代一般到了18岁,就被视为进入婚嫁年龄。男方父母托媒人或亲朋好友为儿子找对象,向女方父母提亲。若双方认可,女方父母即将女儿“生辰八字”用红纸楷书“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瑞生”,由媒人送到男家合婚。男方则压在厅堂祖先木主牌前或家中灶公香炉下卜吉,三日内家中未打破碗碟杯盏或家人无头烧耳热不吉之事,称为“三日圆”,视女方“八字头清秀”,对象合宜。否则退回“生辰八字”,以示合婚议订不成。以这种形式拒绝对方,女方认为命该如此,也不介意。还有“对生肖”之俗也是重要的一环,民间流传婚姻中属虎对属狗不合,属蛇对属蛇不合,属马对属马不合,等等,生肖不合,双方均有顾忌。也有的人家请算命先生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卜测,看双方命相是相符还是相克。这些当然是迷信言行,新时期的青年男女都不以为意,开明的长辈也不会计较这些。
相 亲
相亲俗称对看。合婚顺利后,男女两家都要针对对方的家世、职业、品行等进行一番调查,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后,一般由男方提出见面“相亲”的要求。日子由媒人与男女两家商定,在女方家进行。
相亲是婚姻成败的关键环节。男方备办礼物在亲属以及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打扫门庭,备茶迎接客人。过程中女方要出来敬茶,实则是与男方及其亲属照面;女方亲属也会对男方进行审视。涂岭等地也有女方到男方家相亲的习俗,这是因为女方本人也想亲自看看男方的家庭环境,方才心中有数。境内也出现相亲既不到男方家,也不到女方家的情况,即男女双方选定一个地点,由媒人带去见面。如此经过对看,如双方均感满意,下一步就择定吉日“订婚”。
订 婚
订婚免不了由媒人作中,双方进行聘金、嫁奁、盘担的“讨价还价”。较开明的女方家长,对聘金、盘担之数并不介意,较守旧的,则是非常苛刻。一般来说,聘金数额视男方的家境等而定,两万元至四五万元不等。盘担一般6至8担,多的达12担,盘担内一般都是事先定好的各若干斤的面线、猪肉、猪脚(渔村还有黄鱼)等物。泉港与仙游交界的界山镇一带,由于长期受邻邑风俗的影响,礼数较为简易,聘金也大大减少,盘担只有3至6担。现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很多实物都折为现金交付。
放小定。“放小定”较简单,男方择卜吉日,当事人与亲人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上若干聘金为“定金”。早些时候定金为82元(方言“二”与“字”谐音,“八二”即“八字”,象征好的生辰八字),后随物价上涨增至820元、8200元。双方互赠定亲礼物,如男方给女方手帕、戒指或项链等,女方给男方戒指或钢笔等,互相馈赠之物各村风俗略有差别。若女方祖父母健在,并有弟妹等,男方必须分别给见面礼,俗称“挂兜”。放小定之后,双方婚姻关系已确定,每逢年节之际,男方家大多会有礼品致送女方家。
放大定。这项程序可以说是具有民间“法律效力”的关系确认。男方要先后三次备办盘担送往女方。第一次是“行大礼”,也就是放大定,送盘担若干、聘金半数。盘担中要有猪肉和猪脚,女方可收下猪肉,猪腿不能收,要退还给男方,这是循俗行事。俗语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放大定预示着婚期将近,具体的迎娶日期由男家择日确定后通知女方。
送日头。第二次办盘担到女方家便是“提日盘”,俗称“送日头”。“日头”方言指“太阳”,这里指“日期”。“送日头”即男方将迎娶的日期通知女方,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请期”礼。从字面上看,似乎古代是男方向女方请示婚期,其实不是这样。古代礼书上是这样解释“请期”的:“婿之父使使纳征迄,乃下卜婚月得吉日,又使使吉日,是期由男家来。今以男家执谦,故遣使者请女家,若云期由女氏,故云请期。女氏知阳倡阴随,当由男家出,故主人辞之,使者即是主人辞,遂告主人期日也。”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言“请”是男方尊重女方的谦让表示,女方还之以礼,婚期还是男方定的。中国是闻名全世界的礼仪之邦,从“请期”用“请”字可窥一斑。女方当即备礼回盘,男女两家各将所收粿糕之类分赠亲友,同时分发喜帖。受送者必备礼物或红包,分别赠送男女当事者,以示贺喜。
轿前盘。第三次备办到女方家的盘担是“轿前盘”,在结婚前一日,男方要将先前约好的剩下的盘担和聘金送到女方家,过去迎接新娘用花轿,故称轿前盘,如今改称为“起落脚盘”。旧时富有人家的新娘流行的“金(凤)冠红袄”,男家自制或租或借一套如古装戏中扮演女旦穿戴的服装,装在精致的箱子里贴上封签,随“轿前盘”送到女家,以备结婚之日穿戴。女家接受盘担后亦须回盘,回送男方的物品有谷、豆、麦、芋和花生“五谷种子”,两个用红丝线结扎的猪脚,以及生姜、铅钱、面线、袋子、家婆(男方祖母)鞋、新娘的红衣、盘花、糖果诸物。五谷种寓意着新娘到了夫家如同种子一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生姜则寓意家业兴旺,儿孙满堂。红丝线结扎猪脚,象征新婚夫妇情投意合,百年和睦。铅钱是用铅纸剪成小碎片而成,“铅”与“缘”谐音,所谓“人未到缘先到”,表达了人们对夫妻相爱、家庭和睦的良好愿望。女方还要给挑送盘担者送红包致谢,一般为十五元,多的有三十元不等。回盘的盘担将至,媒人必先到男方家中请男方亲人回避,待盘担安置在厅堂中,男方的亲人才能与盘担照面。据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免新娘进入夫家后与夫家的亲人怄气。
婚 前
临近婚期,男方家庭有很多的筹备事项,如事先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到择日馆择日,对几个重要仪式如裁剪、安床和冠笄都要择取良日吉时,并注明所冲忌的属相。要依照所择吉时为新郎裁剪缝制“上头衣”,俗称“开绞剪”。如今由于衣服都是购置的,这一礼节也名存实亡。此外,男方还要在家中张灯结彩,门楣上横披上红布,家中和祖厝的门窗和柱子上都贴上喜联,并结挂“鸡母刺”和一小块白肉,据说“挂鸡母刺”可避邪消秽。
做小分。旧时本地男孩生下后,要奉祀“王母娘娘”等神位,祈求神灵庇佑平安成长(见本章第一节《做月内》篇)。等到孩子16岁成人时,要“做大分”谢神礼仪(见本单第二节《成人礼俗》),等到儿子结婚之际,还要“做小分”谢神。山腰、峰尾周围一带小分的形式与16岁男孩做“大分”基本相同,要请道士来主持。做小分在称金钱时,同时过称新娘的红衣。小分完毕,新郎手臂挽着新娘的红衣向神祗拜三大拜,表示新娘同新郎一起“邀拜王母”。同时还要叩谢家中敬祀的诸位神明,新郎的父母也要叩拜谢恩。道士要将新郎身上披的红布扣得整整齐齐,表示夫妻同心、和谐恩爱。拜后,新郎手拿着新娘的红衣进入洞房,把红衣挂在床头衣架上。家人要把供品赠给左邻右舍,亲邻便纷纷上门送礼道贺,在场的长辈要给新郎送红包。做小分的礼俗各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地区男孩16岁时没有做大分,结婚时就将“大分”、“小分”一起做了。旧时山腰一带较富有的家庭会在结婚的前一天,请道士在凌晨子丑时建坛设醮叩谢天地神祗及王母娘娘、娘妈正神,俗称“烧大金”。现在普遍是以做小分代替“烧大金”。
南埔、界山一带是在正日拜堂的前一天,就将新娘娶到家中,当天下午新郎新娘就一起“邀拜王母”。这种做小分形式较为简易,主持人可以是道士,也可以是族中德高望重之人。主人先要在厅堂朝大门摆上八仙桌,上置牲礼(最好是整只猪)、六斋六果、炊粉、面线、红团、白糕等。主持人手持红纸写的祷文,按上面所列的神灵名称,一一祷告天公、王母、娘妈以及之前主人所有烧香过的宫庙寺院神灵,祷毕,合家烧香敬拜,之后一样要称金钱和烧王母亭,祷文要放进王母亭一起烧掉,表示敬送诸神。最后新郎要挑一担桶底放有铜钱或硬币的水,在烧王母亭的地方按相逆的方向各自浇一圈,剩下一些水要挑回家中水缸,表示财源如水源,滚滚而来。
安床。即在迎亲的前一天晚上,按择日馆择好的吉时,为新人的床铺举行“安床”仪式。参加安装眠床者的生肖必须与择日馆指定的生肖相符合,待吉时一到,安床者将新床的床脚挪到准确的位置上,并在新床脚下垫上金纸和铜钱,称为“悬升”,意为日后高升富贵。司仪同时在旁念“诗句”:“选好吉日来安床,夫妻恩爱幸福长;眠床安得稳又在,子孙人人发大财;床铺放在好位处,子孙个个盖大厝;眠床安进平安宅,子孙活到头发嘴须白;眠床安妥撒花生,以后就会大出丁;床铺安好撒花生,以后专生如意丁。”世俗认为,新床安妥后,在新婚夫妇生育之前不能随意移动床位。安床的礼俗各地有所差别,一些村落是在拜堂之后才安床,与“滚落铺”同时举行;一些村落安床后还在新房内撒花生(寓“出丁”)或点香烧金祭拜“床神”。
在结婚前一天,女方也要宴请关系密切的女伴聚餐,俗称“吃小娘子桌”。
结 婚
旧时结婚当天起轿迎亲,出发时要奏乐鸣炮,媒人、锣鼓吹(乐队)为先导,新郎、花轿、伴娘(俗称礼妈)、担礼盒的族亲跟随在后,浩浩荡荡前往接新娘。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至女方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 如今迎亲不用花轿,都以妆扮华丽的轿车代替,也鲜见人家请乐队,其它礼俗大致相同。清代泉州一带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界山镇一些村庄尚存有“新郎不迎新娘”之俗。
女方家早上就要办出嫁酒席,宴请陪送的女伴,新娘则梳妆打扮等待男方迎亲。出嫁是件喜事,新娘反而要“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依惜别。据考这是原始社会掠夺抢婚的遗俗。此外还有先出后入之习俗,凡同族甚至同村之内,如是同一天举办嫁、娶喜事,出嫁的女儿必须先出门,儿子娶媳妇的在其后才迎接新娘入门。人们还认为:同样嫁女,早出门的更吉利,同样娶亲,早入门的更吉利,所以那天会出现两家争先恐后的场面。
女方的陪嫁妆奁随时代的进步而有所不同,除金银首饰、衣料、家具外,在20世纪60年代,手表、针车(缝纫机)、脚踏车(自行车)被列为首选件,流行将近20年。现在一般为摩托车、彩电、音响、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女方家富裕的还有陪嫁套房和轿车之举。一般人家虽说也为女儿购置陪嫁妆奁,其实是出自婚前男方按婚约付予的聘金。如果购置的物品花销大,娘家给女儿“压箱底”陪嫁的现金自然就少了。旧时一些男方家很在意亲家置办“压箱底”的钱数,迎亲后发现“压箱底”的金额少于期望值,会指责亲家“抠相”。
旧时新娘上下轿时要头披红色纱巾,现代则以红伞替代。新娘到了男方家门口,由礼妈牵着新娘走出轿车,有人把一个米筛举在新娘头顶,遮着她跨过预备在大门前的火炉和瓦片,缓缓进入洞房。遮米筛、踏瓦片是依古俗行事,古代有娶亲瞒天瞒地之说,俗称这样可以驱魔避邪。米筛上大多画八卦或阴阳太极图案,有兆祥繁盛之意。新娘进门时,新郎三代以内的亲属要回避,特别是生肖冲克者更应如此,据说这样日后才会和睦相处。
进洞房后,新郎新娘一起“吃丸子”,但仅是象征性的,新郎启筷表示,新娘不动筷子。礼妈在旁念吉祥语:“丸子吃一弗(粒),生子生罱核(睾丸之方言,借代男孩之意),丸子吃一双,生子生相公(当官的)。”吉祥语一般以四句为一组,富有韵律,琅琅上口,俗称念“诗句”。过去嫁妆中有“粗桶”(即马桶,便器)内装红糖,称为“粗桶糖”。此时礼妈将粗桶糖分给小孩吃,俗称“分粗桶糖”,意为交好小孩子,今后好差使。
娶亲的当天便是结婚正日,要进行拜堂和办喜宴。南埔、界山不少村落则在新娘进门的第二日才拜堂,因此第二天才算是正日,而在娶亲当日中午宴请陪新娘过来的女伴,当日晚上宴请族内亲人。
新郎新娘“出厅”拜堂时,新郎在前,新娘头罩红纱巾,由礼妈搀扶或新郎牵引,一齐到祖厝或厅堂拜堂,这时要有司仪在一旁主持,并念“诗句”。拜天地和高堂时,司仪念道:“拜天日月双晴,拜地五谷丰登。拜国出忠臣良将,拜家传孝子贤孙。”夫妻对拜时,司仪念道:“一炉香火阵阵香,灯火蜡烛满堂红。双双对对来相拜,恩爱和睦过春秋。夫妻成对像鸳鸯,三元五桂永世续。百子千孙祖积德,富贵荣华万万年。”拜堂之后,新娘才算男方家中的一员,此时由新郎领着,逐一与新郎的三代亲属相见,新娘跟着新郎一一称呼,分别将一块包着红纸的糯米糕仔交到对方手中,对方则还以钱数不等的见面礼,如祖父祖母健在,还应各送二老鞋袜一双。
新郎新娘回洞房后,家人要请一位男童(最好是属龙的)“滚落铺”,即在眠床上左翻右滚,主持人嘴里念道:“滚落铺,生达埔(男丁)”一句,旨在祈望早生贵子。“滚落铺”的礼俗各地也略有不同,不少村庄是在正日夜间进行。
正日中午便举行婚宴,俗称“吃喜酒”,筵席的桌位和座位很有讲究,正厅主桌的“大位”,非小舅子或母舅公享坐不可。各席宾客必要待小舅子坐定启筷后才能跟着动筷,席间,新郎新娘必须向客人敬酒敬烟致以谢意。与此同时,在洞房内摆设一餐桌,就席的是陪同新娘而来的亲人、女伴和新郎家的女性亲人等,俗称“伴房桌”。
正日夜间还要举行冠笄仪式,冠笄俗称“上头”。冠笄是旧时的一种成年仪式,后来渐变成男女新婚时双方共同进行的结发之礼。为新婚者上头的,一般都是族中父母翁姑双全所谓“八字头清秀”的有福德之长辈、妇人或孩童。上头时,在洞房里供上“果合金”,上酒、烧香、点烛,新郎新娘穿上上头礼服,男左女右并坐在板凳上,由妇人扶男童的手,执木梳、木篦分别为新郎新娘各梳发三下,边梳边念“诗句”:“木梳走,篦箕兑(跟),二人吃到百廿岁”。礼毕新郎新娘同吃猪心、面线、丸子汤,“猪心”方言与“知心”二字同音,寓为夫妻心心相印;面线寓为白头偕老;丸子汤寓为婚姻圆满甜蜜。旧时上头的衣裤,穿过后要收起来压在箱底,保留终生,用作寿衣,如今所用衣服都是购置的,所以也鲜有收藏。山腰、后龙、峰尾的一些村庄,新娘子上头必须换上新郎“邀拜王母”时挽在手上的那套大红衣裤,上头之后,这套红衣裤要好好保存,等到儿子结婚或家里有大喜事时,才拿出来穿。上头仪式完毕,就要关上洞房,在第二日天亮之前,新郎新娘均不能出外,防止“踏青”影响生育,旁人也不能进入。
界山、南埔、峰尾、后龙等镇婚庆正日还有“挂表轴”之俗。所谓的“表轴”就是将新郎的名、字和排行,请书法优秀者用毛笔写在整张红纸上,然后挂在祠堂或祖厝大厅的高墙之上。表第的格式为从右到左竖排撰写,共有三排,右为“某某(新郞之名)字”,中间两个字便是新郞的字,左为“行第x(新郎在家中的排行)”。挂表轴的作用,是向祖先和家族宣示,族中某一代的某某人已成年结婚了。有些村庄挂表轴也要依照择日的吉时进行,可见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自新娘娶进门之夜,众亲友便要来闹洞房,俗称为“弄新娘”,也就是戏弄新娘之意,此举也有个雅称叫“弄经文”。闹洞房有“七天内不分大小”之说,在新婚七天内可随便闹。闹洞房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动作,大家逗笑玩乐。如果新房较小,则在厅堂摆上八仙桌,备茶水、糖果点心、香烟招待客人。也有人家请来弦管乐手助兴。开始时,主持人念“诗句”:“心心相印,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然后弹奏一曲喜庆的乐曲。主持人接着追问一些问题,如新娘姓什么、名什么?新娘一时不好意思马上答话,主持人则有机会故意为难,使得新娘招架不住,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在音乐节奏中,新郎新娘还要根据主持人或围观者的提议,表演抱出丁、过鹊桥、吃糖果、钓鱼、公背婆等诙谐有趣的节目。现弦管助兴的场面已鲜见,但那些热闹易行的节目仍保存下来,这里选录三例。
抱出丁。出丁是方言出灯的谐音,由一人用长竿将灯笼高高举起,要求新郎抱起新娘,让新娘举手将灯笼拿下。举灯笼的人有时故意将灯笼东摇西晃,新郎新娘就要跟来跟去,忙得不亦乐乎。
过鹊桥。人们抬来一把又窄又长的长凳,让新郎、新娘各站一端,相向走向另一端,到相遇时,两人须小心翼翼地相拥移动,才能通过。如果两人或一人不慎掉下来,就要重新开始。
钓鱼。让新娘站在一只椅子上,举一根尾端系有红头绳的长竿,红头绳的下面绑着一支点燃的香。新郎则端着一盆水,水上漂浮着一块小木板,木板上用蜡油固定着一个小鞭炮,两人须配合把小鞭炮点燃。
闹洞房者出示的妙趣节目,动作多为戏谑,新娘难于应对时,多以敬烟、送糖果而圆场。亲友闹洞房是自古延续下来的社会风俗,体现了人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祥和喜庆的婚庆氛围。以往恶作剧者会在洞房内通宵打扑克,让新人不得鸳鸯同眠;或者将炒过的柯木皮粉末撒进新娘的脖颈,使她痒不可耐;或者将带刺的植物放在眠床的席子下面,让新娘遭受皮肉之苦……如今,这些陋习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渐渐消失了。
娶亲的第二日有“换花”的习俗。“换花”是封建社会检验新娘是否处女的一种见证。旧时女儿出嫁时,母亲必须交给一块白布或白手帕,待新婚夜圆房之后,查看白布是否染血,若有,说明新娘是在室闺女,此谓“探红”。来“换花”者有新娘的兄弟、侄儿,还有伯叔、祖叔辈陪同,到男方家后先吃点心再用午餐。新娘家备“换花”盘担,内有果合、红帖(请柬)、纸花若干,还有糕仔、剪刀、尺、小筐等。新郎家在午餐后要回盘,盘内有“递盘”礼金,钱数往往视新娘陪嫁丰俭而定;并给小舅子红包,称“结衫带”,也称“挂兜”。回盘物品有红团、猪肉、肉丸、蒸糕、甜粿、鱼等。
婚 后
古人婚庆“六礼”,有五礼为婚前仪礼,只有“亲迎”一礼为嫁娶当日的仪礼,嫁娶之日过后尚须行之的仪礼,就无礼可遵了,但其在境内的习俗亦是相当丰富。
下灶脚。正日的第二天,新郎要再陪同新娘,由家人引导,来到厨房灶边,让新娘摸摸各种饮具、餐具,并让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这些象征性的家务劳动,目的是让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环境,是新娘进入家庭妇女角色前的一次预演,俗称“下灶脚”。
请子婿。正日的第二日,小舅子还要来姐夫家请新娘回娘家,一些乡村的礼俗是要送给小舅子“彩头”,即红包,数额不一,多至数千元。新郎在媒人及二三位“子婿伴”的陪同下前往岳父母家“做子婿”。用过点心后,女婿首先要上祖厝拜谒女方家祖先,再拜见新娘亲戚,然后就宴。筵席上,女婿到上鱼这道菜即离席,有的村落则是八道菜上席后,女婿即要离开筵席。当日小姑还要专门去接大哥大嫂回家,新郎向女方祖父母、父母拜别,各送上一份“拜见礼”(红包)。娘家要备两棵留根带尾的甘蔗让他们带回去,由于街上卖的甘蔗多是削去尾梢的,要特地吩咐卖蔗人从田里选取上好、无虫蛀的甘蔗连尾送来,寓意夫妇生活有头有尾,恩爱甜蜜,百年偕老。界山、南埔一带也有将此甘蔗称为“状元蔗”,寓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美好愿望。
请后请。后龙、峰尾、山腰、前黄一带还有“请后请”的习俗。即在上述请女婿之后的第二天,女方娘家再请一次女儿女婿,这天新婚夫妇不须他人陪同,自行赴宴,娘家的直系亲人同新婚夫妇一起用餐畅饮,共享亲情之欢。
拜圆仔。即是新郎之母在儿子结婚之后携子祭拜娘家祖先。一般在婚后三五天内进行,无论新郎的父母和外祖父母在世与否,都要“办盘担”,即备一席的鱼肉等菜肴和用大米粉搓成的“圆仔”,前往祭拜。礼毕设宴招待外祖父母家亲人,并分赠左邻右舍每户一碗圆仔汤。
贺灶。在女婿兄弟分家时,岳家要购置一批家庭用具,如橱柜、罐、盆、箩筐等等,送到女婿家,此俗称作“贺灶”,庆祝女儿女婿自立灶户,开始更为独立的生活。
特殊婚俗
趁孝娶。居丧人家在民间婚俗方面,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如在丧事百日内可嫁娶办喜事,此称“趁孝娶”;若过百日,必须等到三年“脱孝”(解除服丧)才能举行婚礼。
丧偶再婚。丧妻者为了避免再婚时受到前妻魂魄的纠缠,在妻子刚亡收殓入棺后,鳏夫须在其亡妻的棺盖顶走过,此俗称“过棺材头”。亡夫者为寡,受封建伦理道德贞节观的影响,寡妇改嫁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习俗认为寡妇死去的丈夫的魂魄会常随其身,娶之者会受其祟。因而在寡妇再嫁时有许多特殊婚姻习俗。嫁时必须在夜晚,而且不得张扬,不得举办热闹的仪式。嫁期也不用择日,一般是在除夕夜。出门时要走偏门,不能从大门出去。在坐轿的时代,寡妇再嫁不能坐大花轿,只能坐简易轿子,而且必先徒步到半路再上轿,有的还在上轿的地方丢弃一件平时穿的衣服,据传这样使前夫的鬼魅认不出自己,而与之了断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改革婚姻旧俗。有的改用茶话会形式,会上主婚人、证明人和来宾分别致词祝贺,然后新郎、新娘答词作谢,气氛生动活跃,称为“文明结婚”。1980年后提倡集体婚礼,还有人举行旅游结婚,蜜月生活丰富新颖。1950至1960年间婚事新办,男不求女方打发嫁妆,女不索男方聘礼;1960年后,一些地方逐渐恢复聘礼,男方彩礼有羊毛衣、哔吱衣裤、手表等,费用约500元;1970年后,将彩礼提高为新“三大件”(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还要有现金作聘金,到1980年后,男方为结婚准备家具的逐渐增多,标准也不断提高,木家具多为组合式,沙发、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聘金也高达数万元,有的家庭因之债台高筑。所以,境内倡导和响应婚事新办的逐渐增多,礼仪程序逐渐简化,封建色彩日益淡化,婚嫁形式日趋文明。
出疆旅游线路查看更多
-
秘境云南4+5星升级版四飞9日游 独立成团◇精华景点:我们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三座古城—【大理古城、丽江古城、香格里拉、野象谷】呈现给您!独立成团¥2880起/人
-
玩美湘西-长沙.韶山.张家界.天子山.金鞭溪.芙蓉古镇.天门山.凤凰古城双飞8日游【品质三湘】新疆独立成团+全程全陪贴心专属服务、带您走进魅力湘西!【奢品承诺】纯粹游,超高性价比、品质无忧。独立成团¥3080起/人
-
钜美江南南京.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双水乡“乌镇.西塘”双飞8日游【一价全含零自费】风景如画的西湖十景,上海外滩的美景独立成团¥4480起/人
-
夕阳红海口/三亚/桂林/阳朔/北海三飞10日游★新疆独立成团、含全陪、赠送背包/帽子/价值十万元旅游意外险★特别赠送每天一瓶矿泉水、海南赠送一晚温泉酒店、尽享身心舒缓独立成团¥4980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