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四川双飞8日游
钜惠厦门双飞8日游
完美江南南京.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双水乡乌镇.西塘双飞7日游
钜惠云南9日游
印象张家界双飞7日游
怒江第一弯丙中洛桃花源
内容介绍
提起“怒江第一弯”,很多人都知道,因为那个“U”形大弯太著名;而晓得丙中洛的人却不多,丙中洛位于滇藏交界处,被人赞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的桃花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提起“怒江第一弯”,很多人都知道,因为那个“u”形大弯太著名;而晓得丙中洛的人却不多,丙中洛位于滇藏交界处,被人赞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的桃花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怒江第一弯,从丹当出发、沿怒江北行40余公里,就到丙中洛;“丙中洛”是藏语,意为“箐沟边的藏族寨”。丙中洛有30多个自然村,分布在怒江峡谷上下台地或坡地上,怒江是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江。 丙中洛的西面是海拔5128米的高黎贡山的主峰格瓦卡普神山。怒江从北面的西藏察瓦弄一路泻下,经秋那桶和石门关奔涌而出,蜿蜒向南,在丙中洛南面形成了几个大弯。 其中一个“u”形大弯被称为“怒江第一弯”。传说中著名的丙中洛茶马古道也在这里,这一带风光特好。溜索这几乎已成为怒江峡谷标志性的人文景观。 过去当地人以藤作为横跨怒江的“交通线”,现在虽然已改用钢缆,但纵身凌空横越怒江的感受仍让人惊心动魄。澡塘会。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春浴节是峡谷内最热闹、最有风情的节日之一。 傈僳人从峡谷中的各个角落聚集于怒江边上的温泉石塘,以“泡汤”的方式享受一年中难得的休闲时光。上刀山,傈僳小伙在用木杆和砍刀做成的“刀梯”上蹿上蹿下,脚踩刀刃而毫发无损的绝技被形象地称为“上刀山”。 还有“下火海”——赤脚从炭火上走过。这些特技表演源于原始宗教的巫术与祭祀。废城,知子罗曾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但因为山体滑坡的威胁,州府迁至交通更为便利的六库。 而这座群山环抱的山城也被永远定格在了1986年,仿佛一段迷幻的城市记忆。教堂多声部唱诗,一座接一座的教堂是怒江峡谷中最别致的风景。皈依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各族人民,用各种方言和独特的多声部和音方式歌颂天主,赞美耶稣,仿佛天籁之音。 茶马古道:怒江峡谷就像一条连通云南与西藏的南北通道,人们自古便将产于思茅、西双版纳的砖茶驮于马匹上,经这条通道运往藏南的察瓦龙地区,再转运至卫、藏一带,从而在峡谷内形成一条条纵横交织的古驿道。 怒江峡谷腹地和独龙江峡谷是中国生态保存最原始的地区之一,吸引了无数猎奇者的到访。在原始山林中穿行充满了新鲜的徒步感受,但也必须经受蚂蟥和各种毒虫的考验。 纹面女满面刺青——这大概是人类最醒目的一种纹身方式了。不过独龙族的纹面习俗已经彻底消失,整个独龙江峡谷中的纹面女性仅剩下约60人,而且平均年龄已高达70余岁。 赶在纹面女消失之前拜访独龙江,是很多旅行者的梦想。六库附近的怒江峡谷是我在云南所见过的绿色最少的地方之一:两岸陡峭的山坡上植被稀少,不少山岭干脆就光秃秃地裸露着,峡谷间的怒江也翻滚着深黄色的浊浪。 这种在云南少见的荒凉景象似乎也在预示着:这条位于滇西北的峡谷中蕴藏着一些与众不同的旅行体验。果然,自己刚过六库,就遇上了“怒江招牌”式的溜索。 人吊在绳索的下面飞身越过江面,过的是世界上最窄和最需要胆量的桥。过去的怒江峡谷地势险峻、修桥十分困难,当地人就只能依靠溜索过江。据说以前的绳索都是用藤做的,现在虽然改用了钢缆,可看上去还是充满了危险感。 头戴绿军帽,身挎彩色背包的当地人自然不会把这当回事。只见他们用背包带兜住腿根儿与腰部,在身前打个结,再从彩色挎包中拿出一个带钢勾的滑轮,将自己整个吊在钢索的一端,然后就抱着孩子或拎着麻袋向对岸溜去。 几个顽皮的孩子甚至还头朝下、腿朝上地在半空中玩起了“特技”,此地风俗淳朴,并无男子走近池边观看,只有一些人坐在远处,一边休息一边遥望着泉池。 浴女们似乎并不介意那些人的远观,悠然自得地在热气腾腾的温泉水中舒展着身体,老老少少,说说笑笑。而泉眼上的那株木棉树正是满树繁花之时,仿佛架在半空的一把红伞,为这些女人们遮阳蔽荫。 一阵江风拂过,木棉花落入池中。不知谁灵机一动,用木棉花擦洗身体,池水被染成了醉人的绯红色。如此天人合一的纯朴景象,倒是让我这个衣装整齐的外来看客感到有些不自在。 听坐在旁边一起乘凉的当地人说:从前的时候,来泡温泉的傈僳人是没有性别区隔的,男男女女,共浴一池,嬉戏打闹,其乐融融。这几年实行男女分浴,他们把这几眼温泉分给女人和孩子,下游的几眼泉分给男人们。 参加澡塘会的民族虽多,但泡温泉的却还只有傈僳族。东方大峡谷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奔腾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被当地的怒族称为“阿怒日美”。 “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称,“日美”可译为“江”。中国新世纪音乐代表人物——黄荟曾以《东方大峡谷》为名发行了一张音乐专辑,其中收入了许多怒江民间音乐的原声素材,包括傈僳民间歌手的古谣和峡谷内天主教堂中的四声部赞美诗合唱。 傈僳族的节日 “澡塘会”又被称为“春浴节”,每年春节的初二到初四在登埂温泉举行。不过“阔时节”,也就是傈僳族的年节才是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公历的12月20日到22日举行,届时可以看到最正宗的“上刀山下火海”的传统绝技表演。 从六库北行深入怒江峡谷,红色十字架不时在山间闪现。我在碧江的路标处右拐上山,不多时,便有缭绕的唱诗声传入耳际——那里就是老母登村的教堂了。 它坐落于碧罗雪山西坡的半山腰,对面是高黎贡山雾气萦绕的“皇冠峰”,脚下则是两山夹峙中的怒江大峡谷。老母登教堂据说是怒江峡谷中最大的一座教堂,可以容纳500人,对一个乡村而言确实够大了。 教堂没有哥特式的尖塔,没有高升的穹顶,没有万花筒般的玻璃彩窗,也没有管风琴、钢琴之类的乐器。有的只是极简主义的布置:青砖墙、红漆圆拱木窗、白铁皮屋顶、长条凳。 就连正中间的红十字也只是用红纸剪好贴上去的,感觉很像人民公社时期的大会堂。怒江峡谷中的教堂都是这样的,但也由此更加彰显了信仰的质朴。 我走进教堂时正有10多个村民在台上唱赞美诗。这些傈僳族、怒族的山民有的穿着蓝条纹长裙、红黑褂子的民族服装,有的穿着牛仔裤、夹克、制服、迷彩服,还戴着军帽。 虽然装束形形色色,但虔诚的、投入的情绪却是一致的。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他们用四声部的合音唱出舒缓优美的赞美诗,宛如天籁,涤荡人心。 在这天籁之音中,有一个嘹亮、自在的女声特别突出,那声音来自一个叫阿明南的怒族妇女。她穿着一身怒族传统服装,但外面却套了件深色西服;头上戴着怒族的红、白两色珠链,但又用市场上买来的头花扎住发髻;她是怒族,但信仰基督教。 总之就是一副混搭、融合的面目,唱诗完毕回到座位,阿明南将一个孩子搂进怀里,原来她已经当了奶奶了。厚厚的、用傈僳文印刷的《圣经》和两本被称为“课本”的赞美诗将她的彩色挎包装得鼓鼓囊囊。 翻开赞美诗,歌名是英文的,但歌词却已翻译成傈僳文。傈僳族原本是没有文字的,19世纪末到此的外国传教士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建了傈僳族拼音文字,其中26个字母和拉丁字母一样,另14个字母则是上下倒置或左右翻转的。 阿明南告诉我:今天是复活节,附近6个教堂的信众都来到这里过节。老母登村有500多名基督徒,但今天只来了100多人,因为现在是农忙时节,不然会更加热闹。 复活节的活动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深夜,每人得交纳15元作为午、晚餐的开支,交不起钱也是今天人少的一个原因。中午时分,人们都聚在教堂前的空地上,围成一圈一圈的,或蹲或坐地吃集体饭。 午饭后有2个小时休息,可阿明南并不闲着,帮助厨房收拾好碗筷后,又和几个教友聚在树下学习新的圣歌,那份认真劲儿非常感人。次日,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一整天。 峡谷里云雾弥漫,如梦如幻;怒江浊浪滚滚,气势汹汹。但所有的人都没闲着,山民们披上蓑衣,在田间插秧、采茶、收豆角;而我则踏上了前往废城——知子罗的山路。 知子罗曾经是怒江州的州府,它的命运因1979年的一场大雨而改变。我在老母登认识的娅珍说,她这辈子从没见过那么大、那么久的雨。持续半个多月的大雨使知子罗附近的山体出现了多处滑坡。 后来专家勘测得出结论:县城处在风化带、地震带和滑坡带上,危险系数高。于是知子罗最终在1986年人走城空,成了一座被命运抛弃的废城。有趣的是,废城中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停留在了上世纪80年代。 在城外的山路上,一对情侣牵手走来,看见我随即羞涩地松开手,女孩不好意思地笑着躲到小伙子背后——这份纯真和羞涩我已有20多年没见过了。 【旅游提示】 交通:丙中洛离县城44公里,离州府六库292公里,离昆明900公里,距离很远,不过去了以后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建议走昆明-大理-六库-贡山-丙中洛线;昆明到贡山是柏油路,贡山到丙中洛也是柏油路,有条件自驾车是最适合。 住宿:丙中洛当地住宿条件不错,套房标间都有,可根据需要选择。 美食:当地饮食有特点,如夏拉、琵琶肉、漆油鸡等,风味不错。 特产:在怒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处都生长着可供药用的植物,灵芝是其中之一。 节庆:公历12月20日有傈僳族阔时节,公历1月10日有独龙族卡雀瓦节,农历二月初十有桃花节,农历三月十五有仙女节,非常热闹。

©新疆中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号:L-XB-100013

ICP备案号:新ICP备19001292号-4

新公网安备 6501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