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四川双飞8日游
钜惠厦门双飞8日游
完美江南南京.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双水乡乌镇.西塘双飞7日游
钜惠云南9日游
印象张家界双飞7日游
阿昌族的独特文化及节日
内容介绍
阿昌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人口3.15万(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238%,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有33519万人.阿昌族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高黎贡山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动植物品种繁多,出产麝香、鹿茸、熊掌等名贵中药材。大盈江、陇川江,支流纵横。形成网状,为户撒平坝、腊撒平坝提供水力资源和灌溉之便利。在这壮美河山的地下还蕴藏着煤、铜、铅、石墨、铁、云母及少量的银等矿藏资源。 阿昌族为氏羌后裔。唐称寻传。自称因地而异,有“蒙撒”、“蒙撒掸”、“衬撒”、“汉撒”、“峨昌”等,汉文史籍中称“峨昌”、“莪昌”或“阿昌”,新中国成立后统称“阿昌”。其先民远在公元2世纪即居住在滇西北怒江流域,其中一部分约于13世纪定居于现陇川县户撒坝子,另一部分后定居于梁河地区,长期以来与汉、白、傣等族关系密切,来往频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5世纪中叶,户撒地区的阿昌族已会耕种水田和制造铁器。新中国成立前封建领主经济占支配地位。地主经济也有一定程度发展。阿昌族比较早地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内地商人在末元时期经常出入于龙陵县阿昌族个有些商人把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给阿昌族。随着汉族封建势力和傣族土司势力的进入,阿昌族的农村公社经济迅速向封建社会转化,新中国成立前阿昌族地区的统治政权,形式上仍由土司掌握,但实际上早已是地主经济的一部分。阿昌族居住的地区依山傍水。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梁河水稻品种有“水稻之王”的美称。著名特产户撒草烟,远销缅句。手工业较发达,门类很多,铁、木、石、银及酿造、刺绣、染色、纺织等,其中以打铁最为著名。阿昌族工匠生产的“户撒刀”有长刀、短刀和藏刀等,品种繁多,花色各异,精致美观,品质优良,行销于省内、青藏等地以及缅甸等国。 历史上阿昌族长期受汉族和傣族封建土司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帝国主义的欺凌。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以及本世纪初和40年代阿昌族人民曾多次举行武装起义,进行了反抗土司和外来侵略者的英勇斗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阿昌族人民发动起义,包围户腊撒的上司衙门,击毙土司,斗争持续了3个多月。1900年,英国侵略军侵入滇西腾冲县境,所到明光、茨竹、派赖等村寨,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当地阿昌人民和景颇、傈傈、汉等各族人民义愤填鹰,纷纷参加土守备左孝臣部队,共同抗击入侵英军,在激战中,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我方爱国军民80余人壮烈牺牲,左孝臣也英勇就义。 阿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文,分陇川、梁河、潞西3种方言,多通汉语和傣语。阿昌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民间艺术,有传说、故事、歌谣,有耍灯、跳象脚鼓舞、猴舞、蹬窝乐、耍白象等多种歌舞形式。“对歌”是较为通俗的情感交流方式,人们常形容“知了三个,叫声满山洼,阿昌三个,唱得满山歌”。劳动之余,谈情说爱多以对歌方式进行。雕刻、刺绣、髹漆、织染、银器制作均有较高水平。 阿昌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每至傍晚,小伙子吹起葫芦笙,以悦耳动听的曲调,把喜爱的姑娘从家里呼唤出来,依候在火塘旁,相互对歌,倾诉衷肠,经常欢聚到深夜,乃至天明。这种情爱方式称为“串姑娘”。阿昌族一般同姓不婚。历史上,婚姻一般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有家族组织,数姓同寨而居。 阿昌男子喜穿蓝或白、黑素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女子已婚者穿裙子和窄袖对襟上衣,用蓝、黑布包头,高达一尺,喜以银饰,上衣钉四组银扣,胸腰垂多股银链,链系小银盒,盛摈榔等物,手锅、耳环均银制;未婚女子则穿长裤,以长辫盘于头顶,喜佩戴各种银饰。饰物雕刻着各种动、植物,形象十分生动。喜食酸味食品,妇女有嚼烟、芦子的习惯,男女均有嚼槟榔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住房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居多,楼上住人或堆放粮食、生活用品。楼下为畜圈。在家具、佛龛、建筑物上常见精美的刻画,工艺精湛,内涵丰富。 阿昌族的信仰随地域各有特点,户撤的阿昌族普遍信仰鬼灵,崇拜祖先。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农事都要祭“土主”3次,家家都要杀鸡,去田里洒血插毛,祈求鬼神保佑庄稼。户撒地区的阿昌族也有信仰小乘佛教的。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白柴”、“水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的“窝乐节”是传统民族节日。其他还有“关门节”、“开门节”等民族节日。阿昌族人死行土葬。死后,请佛爷念经并择吉日出殡。疫死或难产死,则以火焚之。 1952年梁河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户撒成立了相当于现在的乡级的阿昌族自治区。通过和平协商民主改革,废除了领主、地主的一切特权剥削。土改使阿昌人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枷锁,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并逐步发展了地方工业,如梁河的铁工、农具、榨油、肥皂、松香、染布等小型工厂。户腊撒地区也建立了铁工厂。人民政府还帮助建立了卫生防疫站,培养了阿昌族的医生和保健人员,消灭了新中国成立前猖撅的鼠疫和天花。文化教育事业有了相应的发展,阿昌族有了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学龄儿童都有了上学的机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梁河地区培育出了优良的水稻品种;户腊撒地区除大面积改造农田外,还开展了多种经营。享誉滇缅的“户撤刀”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到50多个品种、120多个花色,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新疆中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号:L-XB-100013

ICP备案号:新ICP备19001292号-4

新公网安备 65010302000123号